#今日听碟#胡德夫《最后的猎人》
如果我没算错的话,《最后的猎人》应该是胡德夫的第五张个人专辑。
胡德夫的第一张专辑《匆匆》,曾经创造了华语乐坛最老新人的纪录,20岁就已经走上舞台的他,却直到55岁那年,才发行了人生的首张专辑,也真的可以载入史册了。
还记得我家大少爷出生的当晚,初为人父的我,就用索尼的Discman,无限循环了《匆匆》这张CD,所以直到现在,这张专辑、以及胡德夫的声音,在我的认知印象里,都充满了一种生命的印迹。
时光,转眼过去了十四年,整。
第一次听胡德夫的现场,是2011年的西湖音乐节,白衣银发的他,像出世高人、有仙风道骨,一人一琴就足以控场。在西子湖畔传来《太平洋的风》,那真是“最早世界的感觉,最早感觉的世界”……
时光,也转眼过去了十年,整。
关于这张新专辑《最后的猎人》,豆瓣有一个短短四字的评论——“就一般吧”,这也真是一条不一般的评论。
需要包容这样真实的感觉,因为扪心自问,又有多少人对胡德夫的音乐,不是报有同样的感觉,只是因为胡德夫在乐坛绝对的地位,和绝对正确的审美,导致很多人,其实觉得听起来“一般”,却不敢说“一般”。
当然,我会觉得这张专辑,不一般。
一般和不一般,和阅历有关、和审美有关、和心境有关,也和听音乐的方式,多少有关。试问,在这个音乐短视频的时代,又有多少人,有耐心听完一张完整的专辑,不切歌、不快进,就是顺着音乐的进程,或者一边看着歌词,或者闭目聆听,最终陪完歌手,走完一段完整的音乐历程。
爱老师又要强行插入#今日听碟# 的概念,如果你足够爱音乐,每天尽量抽出一点时间,一般不到一小时,去聆听一张完整的专辑,实体最佳、数字亦可。生活的节奏那么快,这样的听碟,却可以让时间,多少慢下来。
是不是有了一种赚到的感觉?
比起上一张专辑《时光》,这张《最后的猎人》,在色调上要更为平和,不过也是表面风平浪静、内里千军万马。
专辑有不少作品,来自此前《经典咏流传》里的创作和演绎,像《回乡偶书(牛背上的小孩)》、《来甦秋思》。而《经典咏流传》的节目概念,也影响了胡德夫的这张专辑,除了《游子吟》、《送别》之外,像翻唱爱尔兰民谣的《丹尼男孩》,同样也可说是这种创作和表达思路的另一种表现。
这里也要强推一下央视的《经典咏流传》节目,这也是近十年来,国内真正意义上可以达到文化高度的音综节目。
已经延续四季的这个节目,也推出了《声律启蒙》(赵照)、《别君叹》(曹轩宾)、《大风歌》(孙楠、方锦龙)、《少年狂》(汪苏泷)、《凉州词》(刘宇宁)、《蝶恋花·答李淑一》(谭维维)、《精卫》(刘惜君)、《破阵子》(袁娅维)、《白雪歌》(尚雯婕)等优秀的诗词美文与音乐结合的作品。
虽然也有一些作品的改编,并不算特别好,但这样的创作试错,不仅可以接受,还要百般鼓励。至少,整个创意的大方向,是对的。
《最后的猎人》整张专辑,也可以说是胡德夫自我寻根的专辑。
《序曲》之后的第一首正式作品《丹尼男孩》,最初是流传于爱尔兰Londonderry的一首古老民歌《向库库列英告别》,经过几百的传唱,衍生了很多版本,而最经典的就是这首《丹尼男孩》。
《丹尼男孩》有太多翻唱版本,此前我最喜欢的,是Johnny Cash的版本。Johnny Cash和胡德夫的演绎,有异曲同工之妙,深情到深沉间,满是时光的印迹。而对于这首父子诀别主题的歌曲,胡德夫的歌声里,有沧桑、有伤感,更有爱。
整首歌曲,既有轻柔的布鲁斯韵律,又有超越风格体系的那种随性和轻盈。对胡德夫来讲,创作和表达,都已经自由了。
专辑里的多首作品,胡德夫也游走于国语、排湾语、卑南语、布农语、塞德克语之间。甚至很难用游刃有余这样多少有些油腻的形容,来概括他的表达。所谓超越语言,大概就是如此。
几首古诗词演绎里,特别喜欢《回乡偶书(牛背上的小孩)》这首。“少小离家老大回”的经典诗句里,包含了离乡、回乡,包含了乡愁、乡恋,也包含了生离、死别。长长的一生、短短的七字。
而胡德夫则在这个基础上,又切入了他首张专辑里的那首《牛背上的小孩》。“牛背上的小孩”是一个守望的意象,“牛背上的小孩仍在牛背上吗”也是关于迷失的拷问。“田园已经荒芜,斜阳依然孤独”,当年离家的年轻人,回乡是否能够遇到当年的自己?
听过无数版本的《送别》,在胡德夫这里,依然还是最独特的一首,他是节奏、他是和弦、他是旋律,和岁月翻腾交融,最后就成了歌。
《泰雅加油》则是专辑最为明亮的一首作品,也给了专辑一个光明的出口。岁月是残忍的,生命却是茁壮的。其实,胡德夫的所有作品和专辑,几乎都可以用“时光、生命和天地”来概括。
很简单,但已足够……
END
温馨提示
如果你喜欢本文,请分享到朋友圈;如果你希望转载,请联系后台开通白名单;如果想要获得更多信息,请关注我
文字排版:其修遠工作室Long-Term Studio